在文登农村,53岁的市科协主任黄国永和他的“三大件”,几乎无人不晓。他每年骑车下乡200多天,随身携带一个黑提包、一双胶鞋、一把剪刀,看到谁家的果树修剪不得法,便掏出剪刀,边修剪、边讲解。如今,他是最受农民欢迎的人物之一。可当初,他刚下乡推广科技知识那阵子,却远不是这样。文登是“烟台苹果”的重要产区,由于品种老化,到1990年,全市竟有10万亩的苹果到了结果龄而不结果。老黄急了,他带着科协的全班人马,一个镇一个镇地跑,一个村一个村地讲,推广新品种。习惯了传统栽培技术的果农哪能相信?说死说活也不同意拿他们的果园作试验。最后,在口子镇的山后张家村,他以“损失了包赔”的庄重承诺,才换得了“试验权”。结果,试验成功了,这下子,老黄成了各镇各村你争我夺的“宝贝”。在文登,黄国永只是成百上千的科技传播者中的一个代表。
1993年早春,一场大风把汪疃镇农民新建起的64个蔬菜大棚吹垮了。镇党委、政府赶紧凑起5万元,资助菜农维修大棚。可没想到,遭到的是白眼和冷讽热嘲。一位菜农看着3个月的心血和7000元的投入一夜间化为乌有,恼怒地说:“你们今天让我们种这个,明天动员我们栽那个,点子不少,管用的不多。”老农的话,挺刺耳,却引起原镇委书记刘新波的沉思。是啊,要想作好引导和服务的文章,必须将可能出现的风险转移到政府和干部们身上。思路成熟了,镇委和政府从机关干部中“分流”出一半人马,干部集资74万元,从群众手中高价租赁1388亩荒地、老化果园、荒山,一下子组建起9个示范服务基地,凡是农民想干不敢干,或是镇上要求推广但农民一时接受不了的,都先在基地搞示范。目前,这个镇的蔬菜大棚、商品菜园、桑园、“山东肉食鸡第一镇”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。如今,这一“汪疃经验”又有了新的发展:高村镇机关干部拿工资入股,与群众联办股份合作社;口子镇30多名机关干部与村干部一道自筹资金领办或创办服务实体,挣了钱归集体,赔了钱个人担,使80%的村干部不再吃群众提留,年减农民负担200多万元。
开展万民读书活动,也是文登市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手段。文登市的读书热,源自泽库镇。改革开放以来,这个镇的渔民富了,可随之而来的是赌博、酗酒、打架等不良现象泛起。怎么办?镇党委、政府进村入户调查,从姚家村73岁的王相田家藏书1.2万册、吸引了大批青年学书法、学日语、学科技这件事中受到启迪。于是,镇党委、政府“少抽一盒好烟,少喝一瓶好酒,多买一本好书,多学一点科学文化知识”的号召发出了,还筹资百万元,改造了镇图书馆,建起存书8000册和1万册的两个书店;同时,要求有条件的家庭要有一个书柜、100册图书、3种报刊,达到标准的,购书款由集体负担20%。这一活动得到各村、企业和渔民的积极响应,藏书200册以上的渔户很快达到17%。
根据这里各村能拉会唱、喜欢文体活动的人较多这一特点,他们决定把建设农村文化大院为突破口,以消除和抵御不良文化的影响。他们首先在30个条件较好的村建起拥有“五室二校一场”(体育活动室、游戏娱乐室、图书阅览室、电化教育室、文艺活动室、农民夜校、人口学校和篮球场)的规范化文化大院,16个条件较差的村也从实际出发,建起了农民俱乐部。小小的文化大院,很快便围聚来全村的老老小小。特别是农闲的时候,几乎是“倾村”出动,或到文化大院吹拉弹唱,或到文化大院跳舞、下棋、看科技录像或报刊。时间久了,各村又根据自己的优势,变换出不少新招:汤西村的房秀兰组建起业余剧团,高村78岁的周述堂开办起家庭京剧沙龙……
穿行在文登大地,领略各镇各村那些令农民们欣喜、振奋的“招数”,记者深深感受到文登市各级领导们的良苦用心之所在。